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打假-职业打假人怕报警吗

发布日期:2019-11-22 18:30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2019国家整治职业打假

据《新京报》报道,近期骚扰电话呈“回潮”之势: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网站自今年4月份以来,涉嫌骚扰电话举报次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骚扰号码涵盖手机、座机、95号,有呼叫中心每人一天拨800个电话,而花500元就可以从网上买到1万个部分真实的北京手机号码。

骚扰电话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百度资讯显示有超过25万条相关新闻。问题是,近年来,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骚扰电话,为何投诉却越来越多?

12321网站的数据显示,7月的涉嫌骚扰电话举报次数突破了6万件次,而去年7月只有1.6万件次。投诉越来越多至少可以说明:一方面,骚扰电话确实久治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另一方面,人们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参与打击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易界定。目前相关法律条文中还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骚扰电话。因而,如何界定、处罚,商业营销和骚扰电话之间的界限在哪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另一个原因在于商业的需求刺激产业链上下游铤而走险。数据显示,贷款理财、违规催收和房产中介是拨出骚扰电话的“重灾区”。这些依靠广泛推广、需要高频次拨打电话的行业,一方面催生了职业化、团伙化的电话骚扰团队,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干起了诈骗的勾当;另一方面刺激了信息贩子不断挖掘、买卖个人信息。据媒体报道,某些高档楼盘,整个楼盘内的业主信息最高可卖到十几万元。

面对环环相扣的骚扰电话产业链,长期以来,监管却显得不到位、不彻底,对主要受益方即广告主的监管不足。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多个监管部门,但是更多的时候都是工信部门在单挑,处罚方式也不外乎责令电信运营商暂停手机外呼功能或封号,治标不治本。而职业化的骚乱团队不断提升技术,甚至可以躲过国内一些领先手机安全软件的拦截,这给监管带来了较高的技术门槛,经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此外,一些监管举措推行不够彻底。比如不用身份证依然可以买到电话卡,而个别电信运营商甚至还设计了专门针对营销推广的资费套餐,本来应该是监管者的得力助手和监管举措的执行者,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骚扰电话的“帮凶”。

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3部门日前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的诸多举措都很具体,注重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期待通过这次行动,我们的耳根能够更加清净。只是,寄希望于通过一次专项行动就根治骚扰电话,不切实际。这是一场持久战,每一个被骚扰者都应该站出来投诉维权,积极参与持续的打击行动。

一2019国家整治职业打假

二、职业打假500元构成敲诈

  不构成敲诈勒索罪,知假买假仍受法律保护。

  《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 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规定》写明: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也就是说,“知假买假”行为不影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二职业打假500元构成敲诈

三、职业打假人怕报警吗

职业打假人虽有非法谋利企图,但毕竟使用的是合法手段,店主打人违法,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报警后派出所所长打人,则属于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知法犯法,应当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三职业打假人怕报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