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典故是什么意思-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发布日期:2020-04-12 21:17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典故是什么意思

来自"兴唐传"中程咬金的故事程咬金只练了三招斧招练熟后与人交手前三斧很唬人砍完三板斧就没招了一般指先声夺人但没有后手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

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一典故是什么意思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典故是什么意思搜狗典故是什么意思360典故是什么意思

二、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如鱼得水

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成语释义:就如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才高八斗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成语解释:比喻极有才华。

成语出处: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给你列了三个,你选一个就好了。

二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搜狗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360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三、李商隐无题典故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此处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同出《山海经·西山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此处意指作者相思之情的寄望

无题(其一)

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李商隐无题典故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李商隐无题典故搜狗李商隐无题典故360李商隐无题典故
更多关于典故是什么意思
更多相关:百度典故是什么意思搜狗典故是什么意思360典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