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

发布日期:2020-01-15 16:39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太阳以电磁波(主要以可见光的形式)向地球辐射能量。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辐射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因此大气层起到了类似“温室”的作用,大气层的这种作用就被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指大气层中能够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体。大气中温室气体包括水汽、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臭氧(O3)、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SF6)等。

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影响地球—大气系统能量射入和逸出平衡的一种程度度量,作为一个指数反映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则使其变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中的辐射强迫值是年相对于工业化前(定义为年)的差值,并以瓦米2为单位表述。

(引自中国气候变化网)

一什么是温室效应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什么是温室效应搜狗什么是温室效应360什么是温室效应

二、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

中文名称温室效应英文名称定义1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3由温室气体所导致的近地层增温作用。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定义4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5行星所接受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和向周围发射的辐射能量达到平衡时,行星表面具有各自确定的温度。

如果行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因为太阳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容易穿透二氧化碳成分,行星表面发射的红外线不易穿透这种大气成分,引起上述平衡温度升高。这种效应与玻璃可提高温室内的温度类似,故名。应用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物理二级学科定义6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产生该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逊色比不上,不如。。。。

二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搜狗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360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

三、个人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现有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

科学家对近20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30名科学家在将于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陆地生物圈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出现碳沉降,20世纪90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认为,出现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的退耕还林。此外,森林和草场火灾减少,使植被释放的碳减少,对碳沉降也有帮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虫灾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树叶、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碳减少。

科学家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从而吸收更多的碳,暂时增强碳沉降效果,但这一效应终将达到饱和。影响碳沉降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长期来看,全球陆地生物圈并不一定能够持续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别是在温暖而干燥的年份。

微生物能"吃掉"温室气体地球变暖有物相克

《江南时报》年08月12日第十五版

本报综合消息几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黑海中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生命体,并称这种生命体可以用来抑制全球变暖问题的继续恶化。这些科学家称他们这次发现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经有40亿年的历史。他们是在黑海中没有光线、没有氧气的深度中发现这种微生物的,并发现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为食的。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甲烷只能够通过与氧气进行反应而消耗掉。

这些德国科学家希望这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吃掉"目前还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温室气体,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以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次研究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的教授说:"这些在黑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们可能要依靠他们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

《中国环境报》年1月13日

新西兰科学家最近提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新途径: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铁含量。海水的铁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新西兰水和大气研究所把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曾想用增加铁含量的办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如同陆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这些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于是,科学家把2吨分解铁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把水中的铁含量提高了10倍。两周之内,浮游生物比播撒区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南太平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5%,对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铁含量偏低。

撒铁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隔6个星期拍摄的画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扩散面积已达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续生长时间之长超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质释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于吸收铁。卫星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态圈对铁含量些许增加的敏感性。

三个人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个人如何防止全球变暖搜狗个人如何防止全球变暖360个人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更多关于什么是温室效应
更多相关:百度什么是温室效应搜狗什么是温室效应360什么是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