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美味语文-一种美味原文及赏析

发布日期:2020-05-31 07:54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美味语文

新人教版语文七上“虽有佳肴”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

一、基础巩固(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

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能自强..也

8、教学相长....也

9、学学.半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二、能力提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案:一、

(一)1、即使2、甘美3、最好的道理4、所以5、不通,理解不了6、反省自己7、自我勉励8、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9、向别人学习

(二)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4、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5、《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二、1、(1)甘美(2)不通,理解不了(3)教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一美味语文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美味语文搜狗美味语文360美味语文

二、语文阅读一种美味

高考浙江的语文试卷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的名字是:一种美味,阅读理解最后一题,要求考生对文章最后,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中的“诡异的光”进行理解,让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

写人的时候,最好将人的形象描述出来,还原或是夸张的,都可以,且是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形象最好是有某个特点,这个特点是容易让读者记住的。

二语文阅读一种美味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语文阅读一种美味搜狗语文阅读一种美味360语文阅读一种美味

三、一种美味原文及赏析

作者: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一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相关推荐

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二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三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四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五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六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七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三一种美味原文及赏析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一种美味原文及赏析搜狗一种美味原文及赏析360一种美味原文及赏析
更多关于美味语文
更多相关:百度美味语文搜狗美味语文360美味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