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8月3日讯(烟台日报记者 陆启飞)8月1日,记者探访红利市场旧址。烟台市民们在夹杂着依依不舍和理解支持的诉说中,表达了一个共识———生活的便利不能以脏乱差为基础,归根结底,曾经的红利市场已经难以适应未来城市社会的发展需要。
脏乱差市场不再适应城市发展
说起红利市场的便利,绝大多数市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但是说到其环境等问题,大家又都会会心一笑。
经常去红利市场的市民都知道,直至此次彻底停业改造,沿着市场东南口进入走到海边向左拐的地方,每天都是污水横流,臭味扑鼻。到了夏天,更是烂瓜皮烂菜叶遍地都是,卫生条件堪忧。市场清一色临时搭建的板房,有些有十几年历史,甚至在市场成立之初就已存在。板房内电线杂乱,消防设施不足,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每天都有商贩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特别是过年、过节的前些天,北马路边上都摆满摊位;市场内大喇叭等噪音困挠周边居民,相关部门接到类似方面投诉数不胜数。
“我单位在附近,常去红利市场买菜,确实方便。但说实话,有点太落后了,有时候去买菜,路上都是污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还是后来路修过一次,没修之前,卖鱼那里路面更是没法看。”在附近上班的李女士说。
生活在周边的市民感受更深,“红利市场商贩占道摆摊情况日趋严重,导致海滨街居民区住户的车辆出不去、进不来,引起的刮蹭、吵架等事情几乎天天发生。下午市场散场后更是垃圾满天飞,常常堵在楼道内,附近居民苦不堪言,所以我支持停业改造。”家住附近的一位市民向记者说道。
积重难返需要“推倒重来”
20多年前,市民逛红利市场不会考虑购物环境,不会考虑噪音扰民,也不会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只要方便就行。但如今情况显然不同了。
红利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每到创城等关键时候,它总会成为监管的“焦点”,市场主办方也已看到了这些问题,早在2015年,他们就投资100多万元,对市场路面进行硬化,对一些门头房进行整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当时看似向好的趋势,再次回到了原点,环境、交通等问题成为了这个“露天市场”无法根除的固有顽疾。积重难返,曾经的修修补补显然已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红利市场的状况,只能推倒重来。
当前,随着红利市场的正式停业升级改造,该区域周边环境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未来拔地而起“商业综合体”项目将承接和提升原红利渔市的商业功能,购物环境、交通条件等相比现在也会有一个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