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色即是空的意思-色即是空的反义词

发布日期:2019-12-09 11:18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佛说色即是空深刻含义

净空法师----讲解【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里面,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佛法里面讲空,“空”不当作“无”讲,空要当作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难懂了,也用不着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解释它。难的不是离色相了解这个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作“空”,而是讲“空”跟“有”是同时的,“空、有”是一桩事情,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领会的。世间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是相对的,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这个我们世间人理解。如果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我们听了就很难接受了,就很难懂了,但是它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般若里面所讲的这个色与空,是即色之空,这叫真空。

即空之色呢,称之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说的中道第一空,绝不是偏空。所以本经“五薀皆空”是主题,“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批注。

一切诸法,不但世间法,佛法也不例外,一切诸法都是一合相,都是幻有,都无自性,如果我们细心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不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佛说的。“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个四句要合起来看,就是心经这四句话。

由此可知,佛所讲的“色”、讲的“空”、讲的“名”、讲的中道,实在都是说明一个事实,都是说明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领会,使我们把这四个名相,看作四桩事情,不晓得佛门讲一切,是说的一桩事情。从这一桩事情去体会,真相不难领会。色法如是,受、想、行、识跟前面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如果要细说呢?只要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譬如说:“色不异空”我们把这个“色”换成 “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底下有个“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我们这样去念,多念几遍。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要落在意识里面。什么叫作意识呢?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我们念,反复不断念这个四句,意思就能够体会到了。经文前面这个小标题里头,为我们说明色、空的关系。

第一句,是从假入空|就是“色不异空”这一句。第二句是从空出假|“空不异色”。“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讲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是依本体变现出来的。所以“体”既然不可得,“相”当然也不可得。体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

第二句“空不异色”,从空出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象,统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底下这个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没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佛在一毛孔…一毛孔中转DFL,都是这个意思。如果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怎么可能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了,佛在经上所说的种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自然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般若所说的“五薀皆空”的总纲领,对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重要的关系。

一佛说色即是空深刻含义

二、色即是空近义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二色即是空近义词

三、色即是空的反义词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槃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三色即是空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