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貂蝉的故事-杨玉环的一生历史故事

发布日期:2020-04-13 09:04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貂蝉的故事

吕布与貂蝉故事梗概

汉朝末年,奸臣当道,太师董卓专横残暴,独揽大权,久怀篡逆之心,其义子吕布骁勇非常,使董卓如虎添翼,越发肆无忌惮。一日,董卓宴请百官,席间吕布赶来,出示了朝臣司宣张温致袁术的密信。董卓大怒,命令吕布当场处决了司宣张温,文武百官人人心惊胆战,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他回到府中闷闷不乐,有心要除去董卓,但又无计可施。心中烦闷之际,他深夜来到了后花园,听到园中有呜咽哭泣之声。

王允闻声寻去,见是府中歌姬貂蝉。貂蝉年方十八,色艺双绝,能歌善舞。她深明大义,愿舍身救国。王允一见大喜,决定收认貂蝉为义女,并定下连环计,引诱董卓、吕布父子来上钩。王允赠吕布金冠一顶。吕布心中大喜,特意登门前来致谢。王允设宴招待吕布,席间命貂蝉出堂敬酒。吕布一见貂蝉,即神魂飘荡,不能自持。王允看到此种情景,当下同意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并约定日期送吕府完婚。

王允又宴请董卓,命貂蝉率众舞女献舞,貂蝉的绝代风华和翩翩舞姿,令董卓如醉如痴。董卓赞叹不已,称貂蝉为仙界人物。王允当场把貂蝉献给董卓。董卓大喜,即带貂蝉回到府中。吕布闻知后,愤怒异常,与王允理论,王允表示事出无奈,并乘机离间董卓、吕布的关系。吕布入太师府见貂蝉数次,均未一叙,反而遭到董卓的驱赶,他怒火中烧。一日,吕布趁董卓上朝,到风仪亭与貂蝉相会。

吕布恐被董卓撞见欲离去,貂蝉不允,假意要投池自尽,吕布慌忙拦阻。其时董卓回府,撞个正着。董卓大怒,拔戟直刺吕布,卓婿李儒赶来劝阻,吕布乘机夺路而去。王允对吕布又施挑拨,吕布决心除去董卓,王允派人假传天子诏,命董卓赴金阙。董卓赶来,被王允等百官持剑包围,吕布持戟直刺董卓喉咙。貂蝉赶来,王允示意她去见吕布,貂蝉会意,连环计仍然在延续着。

一貂蝉的故事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貂蝉的故事搜狗貂蝉的故事360貂蝉的故事

二、貂蝉的历史故事

人们一提到貂蝉,就会联想起《三国演义》里面那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挑动吕布杀死董卓,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著名的京剧《凤仪亭》选段叙述的就是这段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纪念貂蝉,将她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传说她们分别具有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并围绕她们展开了无数凄美动人的故事。最终,西施与范蠡归隐西湖,老有所终;王昭君出塞,为睦邻邦客死他乡,内蒙草原上至今“青冢”犹存;杨贵妃因兵变被唐明皇赐死于马嵬坡,归宿问题在史书上亦有根据。除貂蝉之外的三大美人都芳魂虽归,青冢犹存,惟独貂蝉生死两茫茫,一缕香魂不知归附于何处。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貂蝉这个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貂蝉其人其事,在正史中并无任何记载。“貂蝉”古语中是指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物,后又指达官贵人。但是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貂蝉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由此可见,貂蝉这个人物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在仔细研读《三国志》以后,或许还能发现一些貂蝉人物原型的事迹。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上董卓确实是被吕布所杀,但是不是因为貂蝉。起初,董、吕二人的关系甚为密切,见《三国志·吕布传》:“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说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董卓这个人性情极为暴躁,做事情只要有一点不如他的心意,他就动则辱骂,甚至拳脚相向。

一次,吕布不知因何事惹怒了董卓,董卓二话不说,竟然抄起手戟向吕布扔去。幸亏吕布身手敏捷,闪了过去,但是还要恭敬的站在一旁,堆起笑脸向董卓道歉,就好像没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吕布也是位性情中人,怎能忍受如此羞辱。渐渐地,他越来越厌恶董卓。加之当时吕布与董卓的一名侍女私通,怕被董卓发觉,心里越发不安。终于,吕布在司徒王允、仆射士孙瑞等人的唆使下,刺杀了董卓。

时人有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殊不知,“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正好是“董卓”二字。董卓竟然丝毫不知自己死期将至,真是死有余辜啊!

不管貂蝉其人是否真的存在,关于她的传说还在继续。有人说她后来做了关羽的小妾;也有人说她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派人去抓她,貂蝉毅然扑剑而亡;还有人说她在吕布被杀的时候也跟着殉情了。

更为有趣的是,传说貂蝉的故里在山西忻州,吕布是山西定襄人。当地有民谚:“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其附会大致如此。

貂蝉一生娇艳,一生谜。香消玉陨,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地遐想了……

参考文献: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

二貂蝉的历史故事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貂蝉的历史故事搜狗貂蝉的历史故事360貂蝉的历史故事

三、杨玉环的一生历史故事

一、

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二、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

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三、

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四、

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杨太真外传》栽:有一年宫中的橘树结了许多柑橘,玄宗发现其中有一个“合欢实”(即两个柑橘长在一起)。他欣喜万分,与贵妃一起玩赏,并说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体。然后同坐一席共尝“合欢实”。他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相爱的喜悦中,他们欣赏和分享“合欢实”的情景如一幅画映在你我的脑中,难道还要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着玄宗与贵妃温柔缠绵、相亲相爱的故事。一次

玄宗酒醉,两天后方醒,醒后他拥着贵妃同赏牡丹,并摘折一枝与贵妃交臂相闻,玄宗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怅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这就是白居易《怅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在七夕之夜,对天起誓,足见爱的至深,情的至诚。说明他们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爱情的确是存在的。

五、

安史之乱,造成了历史的遗憾,却也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对贵妃的死,玄宗耿耿难忘,忧虑难眠。甚至问仙访道,以求与贵妃相见。可以说,玄宗在风蚀残年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对贵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过的。

对于国难,就贵妃本人而言是无罪的,但对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心情如何呢?我想清代剧本《长生殿》里写的好:“算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一个“罢”字,不仅道出她是为情献身,更是为国扑难。

对于贵妃的死,玄宗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事到临头,也是被迫的。他只能无奈地说“贵妃是无罪”,在危难关头,不舍贵妃,即舍江山,熟轻熟重,玄宗自然知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贵妃的爱。用今天观念来看,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当功与私发生冲突时,玄宗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更显出其伟大。

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贵妃而去。

三杨玉环的一生历史故事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杨玉环的一生历史故事搜狗杨玉环的一生历史故事360杨玉环的一生历史故事
更多关于貂蝉的故事
更多相关:百度貂蝉的故事搜狗貂蝉的故事360貂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