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囫囵吞枣-囫囵吞枣说明了什么

发布日期:2019-12-31 20:40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读音húlúntūn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灯谜吃枣子不吐核

寓意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

造句做事情不要囫囵吞枣。

一囫囵吞枣

二、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简短的成语故事: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成语:囫囵吞枣

拼音:húlúntūn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歇后语:吃枣子不吐核

灯谜:吃枣子不吐核

举例造句: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二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三、囫囵吞枣说明了什么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囫囵吞枣”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例如:课堂教学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重在课堂引导。但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学没有做好还是教没有做好,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希望老师反思自己“教”的过程、学生反思自己“学”的过程,在教与学中不要囫囵吞枣!希望教与学的过程中都真正做到多点时间、多点思考、多点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互相结合,具有更高的实效性。

三囫囵吞枣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