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子卧轨
也许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他们有了名气最终不得善终呢! 海子,在我上高中时知道的一位诗人,当老师说道年轻的生命终结于冰冷的铁轨时,大家唏嘘,感叹。为什么有勇气面对死亡的压榨却没有面对社会的勇气呢。也许正如一位讲师所言:“诗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应着他的死亡方式,海子卧轨,徐志摩飞机失事,都是诗人在选择死亡本身。 ”海子的死成就了诗人的生,“正是因为海子的英年早逝,才会使很多人把他的人格放大,才会成就了他的诗,这也是为什么海子死前默默无闻,死后却造成神话般的崇拜的缘故。” 顾城,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一个在河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一个为爱驱动、光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物象的幻影中前进。 顾城像徐志摩一样,是活在梦里的诗人,他的“堂吉诃德式的意念”造就了最终杀妻自杀的惨况。 梵高,我有个学艺术的同学对他顶礼膜拜,因为他的作品值得称颂。而最终自毙是因为现实的物质,没有牛奶面包谈何创作,如果生活只是建立于人的假想、创作、意念之中,那么就没有这么多的世俗纷扰了。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假想地之中,不能超脱,当遇到牛奶面包的问题时又束手无策,一昧的追求完美但世界并不完美,真善美是相对的,因为有了假恶丑的反衬。但他们就是不可接受的摒弃这些瑕疵的存在,既然没有办法接受,没办法得到,就换另一种方式。久而久之,这便是压抑他们的导火线。有了倾向便会逐步地向那方发展,也有人说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可连死亡都无所畏惧何谈畏惧面对现实之说。 他们只是不愿继续这样的苦苦争扎,苦苦思索,整日如精神分裂的患者般度日,对生命没有依恋、没有激情、如行尸走肉一般的、谁愿与其百般不悦和不求一时解脱,无忧无扰。所以不用哀叹,不用遗憾,这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求得的安生之所,我们只有祈祷,希望他们在异度空间找到属于自己想要的一切…… 。
|
二、海子卧轨现场
年3月26日在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龙家营,25岁的海子躺在铁轨上卧轨自杀。 天色渐暗之际,一列货车缓慢地过来。他让到一边,然后从列车的中段钻入,顿时被车轮碾成两截。 老威:海子临走前你见过吗? 孙文:那天很早,他就来敲我的门,一声不吭坐在哪儿,然后站起来告别。我说:"告什么别,你又不是不回来。"他说:"我要出远门了。"声音怪怪的。我本能地打了个寒战,可仍没意识到会发生什么,就问:"你想调回城里吧?"因为那段时间他老往城里跑。我听说芒克、杨炼和唐晓渡他们搞了个"幸存者俱乐部",印了刊物,还搞过大型的诗歌朗诵会。北京是首都,什么都挺正规,包括这种民间性的自由组织。 海子与芒克、多多、杨炼相比,只能算小字辈。但他还是定期大老远地跑去,参加作品讨论。有一次,大伙对他的几部长诗进行批评,口气武断了点。他嘴笨,辩驳不了,只好抱着他的命根子闷闷不乐地回昌平,失魂落魄了好几天。我感觉,这对他的打击比四川之行还大。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诗人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除了四川的袍哥诗人锐气不减,北京的芒克、多多、林莽、一平、杨炼、田小青也写出了数量可观的长诗,比资历,比才气,比活动能力,谁又在谁之下呢?这很不好评判,至少那个时代在北京的评论家没作出评判。这显然动瑶了海子的信念。他在诗中写道:"与其死去,不如活着!"而现在他凭什么活着?天下这么多自命不凡的诗人,何时才能出头?这是我以后才想明白的,而那天早上我却眼睁睁地看着他走。 那是年3月26号,天气晴朗,海子身穿白衬衣,蓝裤子,肩挎一个军用书包,发也是新理的。我从没见他如此整洁过。我站在窗前,目送他在人流中穿行。 他太显小了,像个去春游的中学生。我不知道他已经将遗嘱留好了,除了整理好的2⒁多万字的诗、散文、小说和日记,还有一张特别声明的纸:"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接下来的细节许多杂志都披露过,他搭车于当日下午抵山海关,并在最后一班归程车开走之后,独自在站台徘徊了儿个小时,并沿着铁路朝郭家营方向走。天色渐暗之际,一列货车缓慢地过来。他让到一边,然后从列车的中段钻入,顿时被车轮碾成两截。 老威:你参与了海子遗物的整理吗?
|
三、海子卧轨现场图片
对于诗人来说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认同海子也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严冬中从未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春天在诗人死掉以后才宣扬诗人的伟大这或许就是文人的悲哀吧生与死爱与恨都已不重要了 我们最近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因为他在创作长诗《太阳》的时候,自己内心要把自己与太阳同化而选择自杀。当然,海子的命途真的十分崎岖,建议参看一下由海宁的一个大学生写的〈海子传〉,还是比较有价值的。海子的一生共有过4个女朋友,但是都是失败告终,所以海子的死和她们也是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就是,海子有一段时间一直在练气功,并曾和西川说过自己的气功有所小成。因此,海子的死也是说不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要深究的不是海子的死,而是海子死后留下来的东西。那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