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程门立雪的故事、搜狗程门立雪的故事、360程门立雪的故事 |
二、三访神仙说的是谁的故事
访家风、访民风、访社风 学习判断辨是非、辩证思维增智慧。 “三访”为一访民问计,二访民问需,三访民问忧; “四查”为一排查帮扶贫困“三留守”人员,二排查帮扶低收入群体,三排查帮扶贫困特殊群体,四排查帮扶贫困诉求人员; “五看”为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有无病人躺在床; “六保”为一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危房都能得到修缮,二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都能吃得饱、穿得暖,三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都有活干、有收入,四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五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病人都能得到医疗救助,六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三留守”人员得到足够关爱。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三访神仙说的是谁的故事、搜狗三访神仙说的是谁的故事、360三访神仙说的是谁的故事 |
三、程门立雪的故事80字以上典故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说,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程门立雪的故事80字以上典故、搜狗程门立雪的故事80字以上典故、360程门立雪的故事80字以上典故 |
更多关于程门立雪的故事 |
---|
更多相关:百度程门立雪的故事、搜狗程门立雪的故事、360程门立雪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