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何梁何立基金会秘书长在上海市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宣读了“林元培之星”的祝贺信。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设计硕士林元培被正式命名为永久小行星。 林元培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昼夜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行。2016年9月11日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许逸观测站发现一颗新的小行星。随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给出了该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了紫金山天文台有权为该发现命名。 2006年10月31日,林元培院士在北京举行的年度何梁何立奖颁奖典礼上荣获“科技成果奖”最高奖项。 何梁何利基金会遴选委员会与紫金山天文台协商后,后者同意将小行星的命名权授予何梁何利基金会。最终,该基金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林元培的名字命名,林元培曾获得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小行星命名证书上写着:“我国科考站发现的国际编号223的小行星‘林元培’,将在世界上发表,永远载入史册。” 到目前为止,在浩瀚的天空中大约有120颗小行星是以中国人、地方和机构的名字命名的。 林院士无培、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理论研究和斜拉桥、拱桥的施工设计,并主持超过100座桥梁的设计如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他曾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跨径斜拉桥的世界纪录,并成为中国建造最大跨径钢箱拱桥的第一人。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赞誉。“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不是被命名为院士,也不是被命名为小行星。我设计的每一座桥都是安全的,没有任何问题,尽管风险很高。” 林院士一直高度重视桥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在追求设计创新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正确认识自己和工程的工程理念。林元培院士强调,人会因为缺乏知识而产生一些缺点,但我们不能把这些缺点带到工程设计中去。 对于未雨绸缪的谨慎态度,林院士始终不敢松懈。他说,他最害怕在设计和施工的问题发生在预先计划,所以他经常注意自己和经常去工地调查问题,只是为了结束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预先计划的。 林元培院士为他所建造的桥梁所深深感动。有一次,他带着孙子在自己设计的杨浦大桥上散步。阴影是桥梁不变的结构和它最初的设计理念。 现在,林元培院士退居二线。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研究,并借此机会进一步探索一线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不留遗憾。同时,我对仍在一线战斗的年轻设计师寄予厚望,同时也告诫他们:在实际的工程道路上,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空洞的阅读。在创新的旅途中,注意防范风险,不要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桥梁与隧道施工专家张万久在《桥梁》杂志(第65期)文章中写道:“唐山理工学院仍隶属于北京交通大学。” 
三、林元培之中国桥梁工程设计大师林元培院士获小行星永久性命名
Linyuanpei星闪烁的星星,今天(4月10日),巨大的星系将被添加到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小行星——曾领导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和其他项目在上海市综合医院高级总工程师林无培赢得了荣誉。这颗小行星于2017年9月11日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于2017年1月5日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林元培之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命名过程十分严格。在采访中,林元培开玩笑说有机会用望远镜看一看这颗流星。在“林元培”之前,有100多颗小行星是以中国著名人物、地名和著名单位命名的。 林元培,福建省莆田市人,上海市工程设计研究院综合研究所桥梁技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斜拉桥和拱桥的理论研究、设计和施工,创造了斜拉桥最长跨径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建造最长跨径钢箱拱桥的第一人。1995年,林元培成为建设部批准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之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荣获何梁何立基金会“科技成果奖”最高奖项。 为了赞扬的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贡献的优秀获奖科学家他梁李基金会致力于科学事业,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并鼓励科学技术工作者规模科技的高度。在谘询何梁何利基金会评选委员会及紫金山天文台后,天文台同意以获何梁何利基金会最高奖项“科学及技术成就奖”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于2015年被发现,最终命名为“林元培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