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娥冤简介之元曲《窦娥冤》简介
“窦娥冤”的原名是“感人至深的窦娥冤”。它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元杂剧》。关于穷书生窦天章也向蔡婆婆借钱,只好把女儿窦娥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几年后窦娥的丈夫早逝。蔡婆婆向赛璐大夫要钱还钱,却差点被赛璐大夫撞死。多亏救了一头驴子和它的儿子。驴儿向蔡婆婆窦娥求婚,窦娥从未答应。张驴儿将毒药倒在汤里要毒死蔡婆婆,却误把毒药下在了父亲身上。张驴儿咬回去诬告窦娥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昏官桃酒廊终于做出不公正的判决,将窦娥剪掉,将窦娥垂死的头发下了“血白色丝,大雪,干旱三年”的誓言。窦天章终于成为科举场上的第一个官吏,回到滁州睡觉时窦娥梦到了他,告诉他自己的委屈。最后窦天章为窦娥开脱。 窦娥冤是中国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窦娥冤》,关汉卿著。写窦娥被歹徒诬陷,又被政府判砍头不公的故事。在整出戏里折一个楔子。窦园是窦园的全称。现存的《窦娥冤》版本有《明麦王古今名剧集》、《元代诗选》、《江水飞跑》、《元剧两种》、《元剧全集》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传》中的“东海孝女”。但关汉卿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这个传统的故事里,为东海孝女唱出了在阴公不义中开脱的歌曲;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极度黑暗、极度残酷、极度混乱的悲剧时代。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她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伤害的女性的代表,也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叛逆的女性的代表。 从高中课文中选取的前三个转折是剧中冲突的高潮。窦娥被送上刑场处死的悲剧场景揭示了元代官僚的腐败和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赞扬了窦娥善良的心灵和反叛的精神。 在艺术上,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展现了正义的强大力量和作者鲜明的爱恨情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护正义惩恶扬善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语言通俗自然,简单生动,极具特色。曲词在文字上,都没有雕琢,感觉真实,雅致而美丽,浅显而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