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心灵精彩人生
领您探索喜怒哀乐

什么是同声传译-学同声传译要多少年

发布日期:2020-04-03 01:23 作者:九个人生网

一、什么是同声传译

想当“同传”,一个字“难”。同声传译之所以能拿到绝对的高薪是因为人才少,物以稀为贵,之所以人才少是因为“难”,想当“同传”,太难了。

进入同声传译的门槛相当高,不是你读了研究生接受了相关培训或者考了同传的证书,就可以进入行业了。公司或者客户在选择同声传译员时相当看重其参加过的会议经验,如果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验的译员,几乎没有踏入同传圈子的资本。

除了具备成熟的会议经验之外,进入同传行业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只能成功,不能出错。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进行考评。要看一个同声翻译究竟胜任不胜任,将会直接由所服务的会议各方来作出评价。一般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会场主席、专家、中国代表团、其他国家代表团都会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表示感谢,如果觉得你的工作很出色,他们会给予热情的赞扬,有的会直接邀请你下一次再和他们合作。如果同声翻译很糟糕,会场里当时就会有所反应,跺脚的、咳嗽的、说话的都有。

外人看同声传译员,觉得是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出入豪华酒店,参加国际会议,收入一天顶别人一月,但进入同声传译这个行业非同寻常,行业里面的压力也非常人所知,在这里,你不能失败。

同声传译时小的细节也要注意。翻译箱里动静要小,因为翻译箱里的麦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轻轻翻书的声音传到与会代表那里都是巨大的响动,所以译员要尽量避免小动作或者磕碰,女译员甚至要防止带大的耳环,以免造成响声。

同声传译基本原则

同声传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因此,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可以在翻译中遵循,以达到更加有效地完成口译工作。在同声翻译,特别是汉英同声翻译工作中,以下几条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进行翻译的原则:

1顺句驱动:在同传过程中,译员按听到的原语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这种翻译方法为“顺句驱动”。如以下句子按顺句驱动的原则来译:“所有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来学习,不论他们是哪个民族、何种性别、何种肤色、只要他们可能接入互联网。

”译文:“et”同声传译是与原语发言人的发言同步进行的,翻译活动必须在原语发言人讲话结束后瞬间内(或同时)结束。因此,同传译员要最大限度地在翻译过程中争取缩短翻译与原语发言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小,译员记忆的内容就会越多,译出的信息也就越多。英汉语的语序差别较大,要完全听明白原语语序、意义之后再进行翻译则很难跟上原语发言人。因此,“顺句驱动是英汉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大特征。”。

2随时调整:调整是同声翻译中的校译过程,是译员根据接受到的新的内容调整信息、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的重要环节。如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大多出现在句尾,在使用“顺句驱动”进行翻译时,会出现译完主句,又出现状语的情况。如:按顺句驱动的原则,可能这样译:“我去了假日酒店参加一个研讨会在十点钟昨天。”加上调整过程,这个句子在实际翻译中可能会被译为:“我去假日酒店参加一个研讨会时间是昨天上午十点。”

3适度超前:同声传译中的“适度超前”是指口译过程中的“预测”技能。就是在原语信息还不完整的情况下,译员可能要讲的内容而进行“超前翻译”,从而赢得时间,紧跟发言人进行同步翻译。

如在很多会议的开幕式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套话:“……我谨代表……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译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发言人说出“我谨代表……”的时候把整句话都译出来“……”在听到“预祝……”之后,就应该知道后面要讲的是“……本次会议成功”。不善用“预测”技能的译员很难做好同声传译工作,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要是等到全部信息接受以后再进行翻译就不是同声翻译了。

即使翻译能够进行下去,也是断断续续。听众很难接收到完整的信息。

4信息重组:信息重组是同声翻译的总策略。初学同传的学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译“语言”上,结果经常“卡壳”。因为英汉语的语言差别较大,要做到一一对应地进行翻译是很难的。因此,在同传中应遵循译“信息”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原语的住处点在目的语中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信息。如在翻译中遇到以下的原语:经过信息重组之后可能会以下面的内容译出:(经过好多年的观察,人们发现南大西洋的鲸行为怪异。为了解释这一行为,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但该理论在阿根廷却引起了争议。)

5合理简约:所谓简约就是同传译员在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出现的无法用目的语处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现技术性较强的材料,在直接译入到目的语中很难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的情况下而采取简化语言形式、解释、归纳、概述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原则。同传译员要根据听众的背景决定本原则的使用频率。如果听众对于所译内容比较陌生,译员对翻译中出现的术语则要最大限度的简约。

如在一次对青少年介绍“欧盟农业政策”的会议上出现了这样的内容:“d”如果“忠实”地译人到任何一种语言青少年听众都会出现听不明白的情况。使用简约的原则,可以按如下的内容进行法翻译:。(译文:如果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价格低于欧共体的官方价格的话,就要征收农业特别税。)。

6信息等值:“忠实”一向被认为是检验翻译的标准。但在同声传译工作中,有时很难做到“忠实”于原文,有时虽然忠实于原文,却得不到听众的认同。口译不同于笔译,可以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推敲,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重组,使目的语听众了解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因此,在同声翻译中,对原语中的字、词、句有时候很难译得十全十美,译员要努力做到的是根据接受的词、句及语篇内容掌握原语发言人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同时用听众很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整体“信息等值”。

一什么是同声传译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什么是同声传译搜狗什么是同声传译360什么是同声传译

二、女生做同声传译好吗

当然累了。。压力大啊。。心分二用还得专心不能出错,提前准备各种资料做准备等等。。。工资是很高,付出也是很大的

去《口译家论坛》看看吧。那里有很多你的前辈

日语有中高级口译可以考的,在校期间把一级考了吧

当同传很辛苦的而且对日语的综合水平要求很高,不是日语好就可以的,要求知识面广,精通专业术语等等

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我是有中日互译这门课的,教材是中日同声传译,你可以搜了学习一下

二女生做同声传译好吗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女生做同声传译好吗搜狗女生做同声传译好吗360女生做同声传译好吗

三、学同声传译要多少年

同声翻译对学历也有要求的,一般至少本科以上,很多情况下甚至要求硕士

外语本科阶段还只是在打基础,不会开设专门的同传专业,只会在讲授高级翻译课程的时候顺带提及同声翻译的一些内容,只有专八成绩较好(比如80分以上)且口语和口译具备一定基础了(如通过上海高级口译或者人事部3口)才适合去学习同声翻译,国内同声翻译一般在研究生阶段正式开设,真正具备这方面培养能力的学校很少,如北外、上外、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等

同声传译的介绍:tZ69QcK

☆☆☆☆☆☆☆☆走下神坛的同传译员—澄清公众对同传的几个误解☆☆☆☆☆

同传似乎天生是个带着光环的职业,总能引发普通公众的羡慕嫉妒恨。不少语言学习者也把“做同传”当做毕生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但也许出于不了解,公众似乎把同传有些神话了,下面来澄清对这一职业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

英语好≠做同传

精通外语或者会外语且懂专业的人就能做同传。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公民都精通两种以上的语言,应该“全民皆同传”、没有设立欧盟口译司的必要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一些公司或会议组织方有时为了省钱,往往找个会外语且懂专业的人临时钻进同传厢客串一下,但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的确,精通外语和了解专业是做好同传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只要达到这些条件就一定能做好同传。

同传需要专门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脑”(我以后的日志里会详细介绍)。不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哪怕语言天赋再高、专业知识再丰富,也很难做好。记得以前我的老师为一个国际医学大会做同传,主办方为了省钱只请了他一人,给他配了个在外留学多年、取得博士学位的医生做搭档。结果这位医生一上场就乱了方寸,无法平衡听与说的关系,我的老师只好自己一人咬牙苦撑。这充分说明了专业训练的重要性。

误区二

能做同传≠最好

能做同传就是达到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

能做同传就是达到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同传的外语水平比交传和笔译都要好。也许是因为同传难度系数比较大的缘故,大家往往不自觉地将同传与“最好”、“最高水平”画上等号,就连招聘翻译也动辄就要“能做同传的”。其实同传与交传、笔译完全不是一个系统,因为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语言转换,所以对语言质量和信息传达准确度的要求不如后两者高。我初学同传时,老师常戏称同传的最低要求就是“出声、说人话”。如果用这一要求衡量交传和笔译,不被赶出去才怪呢!

误区三

日进斗金?

同传以小时计费,因此日进斗金,收入极高

在同传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没几个人能做,价格被炒到那么高是极有可能的。到了近几年,随着市场的规范和越来越多译员的进入,“时薪”这个概念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了。市场上同传的一般价位是元天不等,视译员水平和经历而定,此外,翻译市场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平均起来,一个入行5年以上的自由职业译员年收入能达到50万已经很不容易了,跟一般的外企高级白领或国企中层管理人员年薪也差不多,绝不存在年收入几百万的情况(除非某地口译市场全被一人垄断)。

误区四

吃青春饭?

同传极费脑细胞,因此只能“吃青春饭”

从常识角度,年轻人的反应确实比中老年快,但年轻人在经验方面相对资深译员欠缺。市场很少愿意给刚毕业的年轻译员挑大梁的机会。按应届口译硕士24岁毕业算,一般到26岁才有可能被圈里人和市场广泛接纳,28岁左右左右渐入佳境,30岁左右达到顶峰。不同译员的口译“黄金期”也不同,有些人可能在30多岁结婚生子后就渐渐淡出口译市场,还有些人则可能以岁的“高龄”依然活跃在圈里。说同传因为费脑子所以“英年早逝”更是谬论,如果按这个道理,市场上的同传译员应该死得差不多了,谁还敢从事这一职业呢?

误区五

早学有优势?

同传应该“从娃娃抓起”,越早学越有优势

中国人普遍认为,外语越早学上手越快、掌握得越牢,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同传应该也是如此。所以我曾见过7岁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入培训机构要求学同传。可问题是同传是两种语言在短时间内的转换,译员必须对两种语言都熟练掌握到一定程度。7岁的孩子连母语可能都没掌握好,怎能要求他做同传能?国内大部分学校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同传课的,近几年也有不少本科翻译系尝试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引入同传,但内容相对简单,注重基础而远离实战。因此同传的学习不是越早越好,至少要在成年后对语言掌握得相当熟练了再接触,效果才会明显。

总结

回归本我

综上,同传仅是千万个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同传译员也是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只有让同传走下神坛,回归本我,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职业应有的作用。

三学同声传译要多少年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学同声传译要多少年搜狗学同声传译要多少年360学同声传译要多少年
更多关于什么是同声传译
更多相关:百度什么是同声传译搜狗什么是同声传译360什么是同声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