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形而上学,首先得弄清形而上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原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物质是器,物质表象叫做形,物质表象涵盖的规律是道,是哲学。也就是规律哲学一类的东西属于最上层,然后下面是物质的表象,表象下就是赤裸裸的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西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涉及到语言翻译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就用“形而上学”来指代“用片面、静止、机械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用以相对于辩证法“用全面、运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也就是说,“形而上学”原意可以指代全部哲学,是中性词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则应用为了贬义的“形而上学”哲学。 总而言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中形而上学指代哲学;马哲中形而上学则指代那部分“静止。。。”的哲学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搜狗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360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
二、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的中译是日本人所译,这个译法十分典雅该切,它源于《易经》的一句说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形」或「形而下」指所有经验事物,而「形而上」则指所有超经验的事物,因此,此词能准确翻译一词的意义。另外,近代有人把此词翻译为「玄学」,但后者的意义却不够准确,因为「玄」的本义为深黑色,引申为深奥的道理,后来更用来特指魏晋时期人们所谈的老庄、周易的哲理。所以,后者较易令人产生误解,今天已较少人采用。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形而上学通俗解释、搜狗形而上学通俗解释、360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
三、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搜狗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360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 |
更多关于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
---|
更多相关:百度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搜狗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360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