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 中暑症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对策 中暑以后怎么办?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防护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散热功能不足或障碍引起的危险的高热 在症状突发前有时先有头痛头晕和乏力通常出汗减少皮肤灼热发红常干燥脉率迅速加快可达次分;呼吸通常加快但血压很少受影响短暂的定向障碍后出现神志丧失和抽搐体温迅速上升至℃引起着火样感觉死亡前可有循环虚脱经数小时极高体温后存活者可有永久性脑损害 暴露于高温环境突然发生的皮肤灼热干燥发红伴体温>40℃脉速及神志错乱或神志不清者一般很易将中暑与食物化学或药物中毒区别必须排除急性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任何可能促发中暑的药物均应考虑到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应立即采取强力措施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在医院里应连续监测核心体温以保证其稳定性避免使用兴奋剂和镇静剂包括吗啡;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巴比妥盐应经常测定电解质以指导静脉补液严重中暑后最好卧床休息数日数周内体温仍可有波动 参考资料:
|
二、中暑可以使用什么
你经常中暑,说明你的皮肤不易排泄,这可能与你怀孕有关,建议你多喝水,充足休息,因为是怀孕初期,运动适量便好。中暑时,请你的爱人用冰毛巾擦拭你的额头、腋窝以及胸部,可以缓解一些症状。至于藿香正气水,我觉得那个治疗拉肚子引发的呕吐比较好,而且这药多半不好用,还是不要再喝了。多喝点微甜的绿豆汤,如果怕绿豆汤的寒气,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红糖水
|
三、中暑的发热机制是什么
什么是中暑? 中医的中暑:按着我国传统文化,暑月指夏至后到立秋前的这段时间,即北半球最热的阶段。以我国传统医学中医的说法,中暑是指在暑月人们由于高温等引起的“伤寒”,也就是一切表现为发烧的疾病。如《素问热病第三十一》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从病因上来说,《景岳全书》说:“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中暑而病者”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中暑,也叫“阳暑”。“因暑而致病者”则是指针对热所采取的一些寒凉措施适当导致的疾病,比如因为热穿的太少、晚上盖得太少而感受风寒,即夏天感冒;或者因为热,吃得过于寒凉而导致的腹泻等,也叫“阴暑”。 治疗方面,则没有一定之规,辨证论治,大致与中国武功的见招拆招类似。 现代医学的中暑:现代医学中没有中暑这种疾病,规范术语是热相关疾病,指人处在高温、或和高湿环境,或和剧烈运动情况下,引起散热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至最终可能发展为体温调节完全丧失而引发人体超高热及组织细胞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的系列症候群。包括,汗疹(痱子)、热疲劳、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几种症候群。按照我们的民族习惯,我们仍然以中暑来指代这些热相关疾病。 人体体温调节 热相关病的核心问题就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导致的系列症候群。因此有必要对人体体温调节做简单介绍。 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体核心温度保持在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范围内(367℃372°C)波动。 热平衡: 人体基础代谢产生最基本的热量,代谢率越高,能量产生就越多。体温升高可以增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又反过来促进产热增加。核心温度每增加06°C,基础代谢可以提高10%。 运动是产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骨骼肌的运动是人体最高效的“产热器”。比如,人处在寒冷环境或者病理状态发热的体温上升期,骨骼肌的纤颤即我们所说的“寒颤”能快速产生大量热。 神经内分泌因素,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甲状腺激素都能显著提高基础代谢率,促使人体产生更多热量。 近年研究发现,人体也存在可以直接“燃烧”脂肪的棕色脂肪组织,在需要时可以快速产热。 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是人体散热的四个途径。 静息状态人体主要通过辐射来散热,占散失热量的60%,传导和对流、蒸发各占20。剧烈运动状态下,蒸发成为散失热量的主要方式,占比可达80,传导和对流占15,辐射只有5。 当环境温度接近人体温度时,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散热效率几乎失效,主要依靠蒸发,即出汗出汗来散热。每蒸发1升汗水可以带走580千卡热量。 环境空气湿度,对于散热尤其蒸发散热影响巨大。湿度大环境中,人体分泌的汗液就不容易蒸发,反而集聚在皮肤,表现为大汗淋漓,汗液不能蒸发带走热量而是白白流失,达不到散热效果。 比如,对暴露于32°C、相对湿度10%,与相同温度、相对湿度90%的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身上几乎不能见到明显汗液,而后者则表现为大汗淋漓,而且散热效率非常低。 因此,高湿是引发热相关病的重要因素。 体温调节机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以设置一个体温水平——称为“调定点温度“,当感受到环境或核心温度偏离调定点温度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以下4个途径来增加产热或散热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汗腺:温度高于设定水平,下丘脑指令汗腺增加分泌来加大散热力度。 周围小动脉平滑肌:温度高于水平时,下丘脑指令皮肤小动脉扩张,以增加皮肤血液循环流量,增大散热力度;相反,当感受到外界寒冷时,下达收缩指令,减少皮肤血液循环以减少散热。 骨骼肌:骨骼肌运动是人体最高效的产热器,当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时,下丘脑通过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使骨骼肌张力增加,甚至产生肌纤维颤动来快速产热。 内分泌腺体:多种激素可以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高温环境下运动的生理反应 运动可以增加热量的产生,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对身体则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是引发热相关病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系统:运动显著增加骨骼肌血液循环的需求,心脏以增加每次搏动的输出量和心率来满足这种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需求增加,同样需要增加皮肤血液循环来完成;运动又可以产生大量热量,更增加人体散热的需求。因此,高温环境下运动对血液循环的需求增加至少来源于以上三个方面,而人体血液总量和心脏输出量又是有限度的,这就会面临血液循环的再分配。 持续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血液供应量会优先得到满足,那么只能减少皮肤血液循环量,这将减低皮肤的散热能力。产热的显著增加、散热能力减低,人体热量不能被及时散失,因此,高温环境下运动是最容易发生热相关病。 能量代谢:高温环境下运动还显著增加需氧量,呼吸节律加快;当骨骼肌不能获得足够氧气供给,则会消耗糖原并启动无氧代谢,产生更多的乳酸,这就是我们说的无氧运动。糖原的快速耗竭、乳酸的集聚,出汗的增加使得体液和电解质大量丢失,都会产生和增加肌肉劳累和疲惫的感觉。肌肉温度的增加,又会损害骨骼肌功能和代谢,也可导致疲劳,甚至导致肌肉组织细胞结构,这一些列改变表现在临床上就是热疲劳、热痉挛和最终出现横纹肌分解症。 体液代谢:高温环境,尤其是运动状态下,人体散热主要依赖汗液蒸发。汗液组成除了水分外,还含有电解质,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正常生理状态下,汗液由汗腺分泌,钠离子和氯离子会经由汗腺导管逐渐再吸回到血液。出汗量小时,滤液缓慢通过腺体导管,钠离子和氯离子有更多的时间来重新吸收。当出汗量大时,滤液快速通过导管,因此,会造成更大量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丢失。 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运动,身体每小时可以丢失超过1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汗水。正常成年人每小时丢失汗液可以高达升(占身体总重量的25%32%)。比如,研究发现在高温环境从事马拉松运动的运动员每小时可以丢失汗液34升,一次马拉松运动下来,最高可以损失10的体重。 这种严重脱水,又反过来限制后续出汗能力,使得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们特别容易罹患热相关病。 为什么会中暑 可见,高温是导致中暑的直接原因,环境湿度是影响中暑发生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家气象局(用综合反应气温和空气湿度的表观温度指数表示人实际感觉到的“气温”。如在气温278°C、相对湿度100的情况下热指数就达到极端高热警戒线32°C;再如,32°C气温、100相对湿度的热指数就热射病发生极度高危警戒线556°C。 运动显著增加产热,而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主要依靠出汗。出汗又可以丢失大量水分和钠和氯等电解质,这又反过来降低人体血液循环同时更限制出汗能力。 这一切都会不同程度影响人体的热动态平衡,当人体的调节不能维持这种动态平衡,就会引发各种症候,中暑就这样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