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读音wúwéiérzhì 解释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另外一个略有不同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 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
二、老子无为而治原文
回答你提出的问题,须要弄清楚老子的“道”与“无为”的内涵: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老子首倡“无为”的道家观点,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世界本源的思想,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还认为“道”是普遍法则,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这是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的原则,也就分别指出了“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指“道”虽无形而实存。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是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如果这样理解是否是老子的原意,就须透过“无”和“有”的解说来领悟了。也就是说,只可领悟,而无法言明和讲透彻,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故此,历来的史学家和哲学家,都称老子的“道”学为玄学,但是“道”学又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无为”思想的内容 要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说必须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政治主张等等多方面去进行综合考察和思辨,必须要从《道德经》的五千言字中去品读和领悟。 本人认为,老子所阐述的“无为”思想的三层含意: 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这是“无为”思想的根基,即“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二是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老子倡导“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结尾语,也可以认为是老子在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是老子著《道德经》所倡导的目的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这是老子按自已的政治主张来设计的治国方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而著的。 三,现代人应如何对待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态度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和政策,是非常适用于去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和辨析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内涵的。这可以说,这是总的指导思路。 同时,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剔除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消极因素,对“无为而治”思想的道德观念以及其中的管理内容,进行创新思维并赋予时代的内涵。这样才能使“无为而治”思想在传统道德观念和管理思辨上具有生命力与价值,也就能在新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得以继承与弘扬,当然这也针对性的,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层。 综上所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如能辨证地析思,吸精华而于企业管理中还是具有一定“无之以为用”的。 相互交流。供思考。
|
三、如何理解老子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无为是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 "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