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蜉蝣
蜉蝣的生活习性: 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 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 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蜉蝣幼虫: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蜉蝣、搜狗蜉蝣、360蜉蝣 |
二、蜉蝣及夕而死出自哪里
孩子读到一本书,书里讲到蜉蝣,说到蜉蝣的幼虫生活在水中三年,蜕为成虫只有几小时的时间。 「这蜉蝣的生命真短,我好想找一只蜉蝣来看看」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 「现在是冬天,哪里去找蜉蝣呢」我说。 「不如我们上网去看看吧」 如今的孩子,有什么疑难都是要上网的。 我们找了常上的孤狗网站,打上「蜉蝣」搜寻,出乎意料的,光是「蜉蝣」,网上找到的共有一万七千两百多项。再把范围缩小一些,只搜寻繁体中文,总共也有九千九百多项。 孩子伸伸舌头「这要怎么找起呢」 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寻找蜉蝣的数据,一上网,时间就会与感觉脱离,等我们回过神,已经过了三个小时,但是,对于蜉蝣,我们还是停在基本的认知 蜉蝣,昆虫类拟脉翅类,幼虫色淡褐,栖息水中,捕食小虫,约三年,蜕皮为成虫,浮出水面交配产卵,数小时即死。 比较触动我们的,是上了国家地理杂志的网站,谈到匈牙利的提索河上,每年夏天都会有「提索花季」,世界最巨大的长尾蜉蝣,体长和翅膀都有十几公分,它们会神奇的在同一时间浮上河面,潜伏河中三年的数百万蜉蝣,刹时布满河面,就像河上开满蓝色和褐色的花朵,雄虫的翅是蓝色,雌虫是褐色。 霎时的美丽太惊人,使提索成为最著名的蜉蝣国度,更惊人的是,三小时之后,提索花季的百万狂花,同时凋谢 蜉蝣三年的潜伏,只是为了三小时的怒放,难怪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蜉蝣为「短暂存在的事物」,这短暂的存在实在是够惊人 国家地理杂志的网上还有许多美丽的蜉蝣照片,打印下来仔细欣赏,小小的蜉蝣也有着动人的美,大大的黑眼睛、透明的蓝翅膀、优雅的长尾巴,以短暂的一生全部用来追求爱情,然后以身相殉,无言的图片中充满了启示,我们眼前的一切不都是短暂的存在吗 孩子没见过蜉蝣,感受与我并不相同,他说「还是不知道蜉蝣是什么样子」 望着计算机的屏幕,我多么希望指着一只正在雨中寻觅伴侣的动物,对孩子说「那就是蜉蝣」 今年雨季刚来的夏天,我开车带孩子上山去玩,到了下午,雷鸣闪电,突然下起大雨,我们只好躲在车里,等待狂大的雨势歇停。 不知不觉间,空中有翅膀闪动,数不清的蜉蝣,突然占领了整个山头,几万只蜉蝣,或许是几百万只蜉蝣,在空中飞舞闪动,穿梭在黄昏的雨中,我的车里正放着女高音卡拉丝的歌声,蜉蝣彷佛随着歌声,跳着爱情之舞,一片繁华、璀灿、壮丽。 看到那么大的场面,我们都静默无声,等到心情平息,我对孩子说 「这是双溪的蜉蝣花季,可惜世界上只有我们一家人看见」 蜉蝣满山满空飞舞的情景,是再多的计算机数据与照片所无法描摩的,在计算机前面,我们有主控权、主导权,使我们自以为巨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渺小短暂,一如蜉蝣,我们没有主导权,只能叹息、惊呼、动容。 我们只是整个花季的一朵小花 也许我的年龄大了,我看到的网络文学,感觉是平板单调也许是我的阅历多了,我看到的网络爱情,总是不离盲目的幼稚。也许是我历经了波折与风雨,知道未曾经历过人生与际遇,不足以语文学,也知道不曾全身心投入于爱情,靠着几封电子邮件就盲目追逐,又会有什么真爱呢 时代会走向何处呢 如果我们过度沉溺于计算机网络,时代就会走向冷漠、无感、失智、平板,我们会逐渐失落,失落我们的感官、感觉、感受、感知、感情,一年一年走向无感,一代一代走上无感的路,我们将不再抒情、不再浪漫,不再追求心灵的境界与高度。 我们似乎应该走离计算机与电视屏幕,就像一只蜉蝣浮出水中,飞离河面。 蜉蝣一生的意义,并不在河里的三年,而是飞出水面看见世界的三小时。 蝉也是一样,七年的蛰伏是默默无声,只为了七天的放怀歌唱。 人也是这样,我们花许多时间读书、受教育,花许多时间坐在计算机桌前、电视机前,最终必然有深刻的意义,就是找回人的原汁原味。 原汁是抒情,原味是思想,只有抒情与思想并美的人,才是人所要追求的原型原貌。 如果我只是一双蜉蝣,我不要人在计算机里知道我只是朝生而夕死,只是张开眼睛就飞向死亡。 我要在河岸,在山上让人看见我,看见我为了爱情而歌舞,而献身,我在河里的三年都是为了与那饱满的一刻相逢,「朝闻道,夕死可矣」指的就是我这充满热情追求的一生呀 人们不要太小看蜉蝣,我们在同一刻埋入河中,三年后的同一个小时诞生,如此精确的生命,除了蜉蝣,又有谁能做到更别说同时面对死亡了。 我们也懂得思考,雌蜉蝣在求爱仪式完成后,会以薄弱的翅膀飞向上游几哩外产卵,这样,卵顺着水流,才能漂到母亲的栖息地,年复一年,永不失误。 我们不成比例的大眼珠,是为了让我们最快找到伴侣,因为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蹉跎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人类还不知道的消息,在一万年前,欧洲重要的河流都有「蜉蝣花季」,如今只有匈牙利的提索才有蜉蝣花季,那是因为欧洲大部分河川已经污染,不适合我们居住了。如果人类不会警醒,终有一日,蜉蝣将会灭绝,人就只好在化石和琥珀中,寻找蜉蝣的踪迹了 想要在文学中有追寻、想要在艺术中有探索、想要在人生中有体会的人,不能只坐在计算机前面。 我们,生在现代的人,一切已经够平面了,我们只有靠自己创造,远离电子、伪造、摹仿,才可能有立体的感情。 在不抒情的时代,只有拨开重重迷雾,才有机会建立一种抒情的心。 林清玄《蜉蝣抒情》 又一次喝茶了,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贪恋,我的记忆里早已模糊不清了,留下的是一种恬然还有一份渴望已久的平静。也许是喝得太少并不了解它的真谛也许是经历过浅对一切都毫不在意,我不自禁的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一次偶然中我喜欢上了茶的味道,喜欢浓茶那醇厚的苦涩喜欢淡茶那柔和的芳香,喜欢茶里加糖十味觉上的对比喜欢茶里浸润花瓣时的水主沉浮。 当然,有些味觉是简单的茶水所给不了的,比如茶水中加了几粒盐以后的腥咸则有若几经辗转后的麻醉,放若是一些波折过后对伤口的舔舐与休憩,是鲜血的沸腾与凝聚,是情绪的升华与息奄,最后所有的伤痕都黯淡了,所有的忧郁化为了一滴眼泪,就像那天边的飘雪一般轻盈一半心儿碎却。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去掉了经历,去掉了情感波动,去掉了思索与拼搏,也许就只剩下了一副躯壳,但至少可以要求这副躯壳简单的爱着这个世界,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耳畔依然回荡着那首歌“留爱给最想爱的人,转身成断线的风筝,这飘飘荡荡的一生只为了求一个不伤人。。。。”那杯茶去掉了那些扣动心弦的味觉后也许只剩下了一杯白水,那不是乏味而是真正的空虚。 静静地品味着手边的这杯盐茶水,咸腥的冲击是那刚刚触及时的极端的不自然然后便是面对改变时的极为矛盾的心理,是苦涩是艰难再后来味蕾逐渐淡化了感觉,浅尝到了一切背景过后掀去了所有面纱才会有的丝丝微甜,已不知是那茶的甘润,还是水的清纯。那是走出了心灵围成以后可以直接正视与面对的坦然,看起来这个过程是那么简单,可现实中的风雨往往就是那般的命悬一线,甚至有时候生命在一定情况下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因为情感因为道义因为着更多更沉重的责任,就像那九天上的朱雀舍身涅盘起熊熊烈焱照彻黑夜温暖人间,用一颗炽诚的心来守候着心爱的人。 人生如茶,人生在辗转中日渐宁静,茶在沉浮后逐步归于平淡,一切都在进行一切又都在进行中变得无所谓了。我想向手中的这杯茶问寻,请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后记文字不想做过多的修改,只为浆浆水水留个真切,过于华丽的修饰太过疲惫,我的人生拒绝修饰与遮掩至少面对自己是还留个坦然。也许这是我修改最少的文字吧,哪怕一首诗词都会至少有两遍的修正以求找出最贴近自己心灵感受的表达,不求文字多美多通俗易懂只要它表达的是我最真实的心声就足够了。尤知琴弦断,知音自会听。但求沉沉意,不必刻意寻。相知总是缘,千里有传音,不求永携手,一曲已销魂。我只想做个纯粹的自己一片真实的昀 林清玄《人生如茶》 其实你可以去看看林语堂、梁实秋、林清玄的散文,有些很富哲思性的。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蜉蝣及夕而死出自哪里、搜狗蜉蝣及夕而死出自哪里、360蜉蝣及夕而死出自哪里 |
三、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意义
关于蜉蝣,之前只知道是一种小昆虫,曾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听说过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在感慨生命之短暂,个人之渺小。可是,蜉蝣到底是什么长什么样子存活时间多久还真是不了解。在《蜉蝣的一生》这本图画书中,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蜉蝣。跟随书中两个小男孩,我了解到,蜉蝣的一生相当于人类的一天,它看起来细致纤巧,身形中就透露着脆弱,特别是薄如蝉翼的翅膀,好像风一吹就会被撕裂一般。于是,带着好奇,与书中的小男孩一样,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关于它的介绍。 “蜉蝣,俗名叫‘一夜老’,也叫‘夜夜老’,意思是一夜之间产过卵就死掉了。”《淮南子》这样描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西洋人也早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是亚里士多德给起的,直截了当就是“短促”。很快,我和两个小男孩一样,通过网络发现了这只非常有趣的小昆虫只能存活一天。 一天,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短暂啊,而对于小昆虫蜉蝣,却是一生这样有着悲剧宿命的昆虫,就这样出现在孩子看的图画书里。于是,两个小男孩很快作出一个决定一定要在这一天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小蜉蝣度过充实的一天。于是,他们陪伴蜉蝣做海盗船游戏、看马戏团表演、进行赛车游戏,甚至还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看着越来越虚弱的蜉蝣,弟弟哭了,哥哥却说“他不可怜,对他来说,今天一定过得非常棒”。 画面出奇的简单,从头到尾都是木箱纹路的背景,只根据场景不同,更换了颜色和画面,作者史蒂芬·塞内格用一只小昆虫的故事透露了生命易逝的大课题,为读者展示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蜉蝣在书中以拟人化的形象呈现,人类的灵魂被寄予在这个小小的生物中,在这里,一天就是一生,可谓“朝生暮死”,却也能获得别样的精彩。它告诉孩子和家长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就像一个苹果,果肉和果核都得吃掉” 图画书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小小的故事里往往蕴含着大智慧、大情感和大哲理,但是孩子能看得懂吗或许真的不能小觑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或者只是简单的同“情”,却在心灵深处叩问。正如书的最后,蜉蝣结束了短暂的生命,两个小男孩也开始考虑“假如只能活一天,你会做什么呢”你会不会为了自己而勇敢一次,做自己最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你还会不会对曾经不开心的人和事耿耿于怀、对过往的伤感经历挥之不去呢可能答案各有千秋。但一致的情愫是,在仅剩的24小时里,要对自己已过的生命有一个完美的交代,不论是亲情、友情或是爱情。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现实中,我们拥有无数个“今天”,并期待着下一个美好的“明天”,对于已逝的“昨天”,每一天都是一个精彩的音符,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庆幸。其实,在浩瀚的宇宙中,100年、1年、1天、1小时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我们的生命也就好比蜉蝣般朝生暮死,但,那又如何我们依然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步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每一种生命都有迸发灿烂的时候,珍惜好当下拥有的每一刻,春暖花开。 “它的恩赐只有一天,悲伤的一天,喜悦的一天。啊,让它生,让它舞,直到敲响暮钟,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它的天堂。”这是《在樱花盛开时》这部电影里,女主角经常念的一首诗。有些凄凉,但是很美,正如我们悄然而逝却精彩纷呈的人生。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意义、搜狗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意义、360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意义 |
更多关于蜉蝣 |
---|
更多相关:百度蜉蝣、搜狗蜉蝣、360蜉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