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即是空的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 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槃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色即是空的意思、搜狗色即是空的意思、360色即是空的意思 |
二、色即是空的色指的什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 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 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 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色即是空的色指的什么、搜狗色即是空的色指的什么、360色即是空的色指的什么 |
三、色即是空指 是啥意
色,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如: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 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六根清净: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 一尘不染:佛家语。尘(梵或),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 四大皆空:佛家语。“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空”的含义是“性空”。(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五蕴皆空:佛家语。“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 南无阿弥陀佛:又作“六字名号”。皈依阿弥陀佛之意。 “四大”与“五蕴”详解 “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 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 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空、在梵文里叫做(音:舜若多),事实上,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而是,。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色即是空指 是啥意、搜狗色即是空指 是啥意、360色即是空指 是啥意 |
更多关于色即是空的意思 |
---|
更多相关:百度色即是空的意思、搜狗色即是空的意思、360色即是空的意思 |